宋之问的诗(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)

2022-09-20 13:11:25
摘要:  宋之问的诗(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)...

脍炙人口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这句诗,相传是唐朝诗人刘希夷《代悲白头翁》一诗中的佳句。

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,这句话后来却被另一位唐朝诗人宋之问写进了《有所思》一诗中,并且全诗和《代悲白头翁》几乎一模一样,宋之问宣称自己是原创作者。

于是出现了《全唐诗》收录了两首几乎相同诗的尴尬局面(如下):

代悲白头翁

[作者]

刘希夷(唐)
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

【洛阳】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
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
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
有所思(一作刘希夷诗,题云代悲白头翁)

作者:宋之问
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

【幽闺】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
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
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
亲们看到了吧?两首诗只有我标注的“洛阳”和“幽闺”处不同,其他部分一模一样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相传刘希夷和宋之问是甥舅关系,即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,二人年龄相差无几,宋比刘大五岁。

有一天,外甥让舅舅欣赏新创作的一首诗《代悲白头翁》。

宋之问一看这首诗清新脱俗,意境深远,于是想占为己有,提出了索要。外甥觉得这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,断然拒绝。

宋之问一不做二不休,趁外甥不注意用土袋把他活活捂死了,然后宋把这首诗改名《有所思》发表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杀人夺诗”的故事。

《刘宾客嘉话录》中写道:“刘希夷诗曰:‘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’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,知其未示人,恳乞,许而不与。之问怒,以土袋压杀之。宋生不得其死,天之报也。”

历史上的宋之问到底有没有杀人夺诗呢?

宋之问是唐朝著名的诗人,曾是武则天的御用诗人。

相传宋之问人品很次,他远没有后来唐朝诗人李白的风骨。

宋为了受女皇的重用,竟然为武则天的两个小鲜肉张昌宗和张易之捧尿壶,上厕所都要躬身侍候二张左右,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着实折辱诗人的名声。

宋之问为了钻营上位,经常以进诗的名义向女皇献媚,比如他写了一首自荐诗:“明河可望不可亲,愿得乘槎一问津”,意思是一近女皇芳泽。

可惜宋有严重的口臭,武则天虽然很爱他的才华,但实在受不了他臭烘烘的嘴巴,这影响女皇的性娶,后来宋也没有成为武则天的面首。

武则天死后,中宗继位,宋为了讨好新皇和皇后,黑白颠倒为被太子诛杀的武三思歌功颂德,一时投机成功被中宗重用。

不过好景不长,当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,因不耻宋的为人,被玄宗赐死寓所。

基于以上原因,人们相信宋之问能够做出“杀人夺诗”这种卑鄙之事。

不过理性的想一想,宋也不至于为了两句诗杀了自己的外甥,毕竟世上娘亲舅大,在古代舅舅的地位相当于父亲,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看,宋和刘交集不多,二人年龄相差很多,宋是不是刘的舅舅还有待考证,总之没有实锤“杀人夺诗这件事。

然而人们都在抹黑宋之问,究其原因就是宋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。所以人不要做坏事,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一个好名声对一个人很重要。

另外宋的外甥刘希夷是个弱者,在当时无论官职和名声,宋远胜刘,不过刘的口碑很好,于是更多人倾向刘希夷是原创作者,其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爱憎思想体现。最后一句话:人生路漫漫,希望每一个人且行且珍惜自己的名声。

文/秉烛读春秋